一生坚守无怨无悔 甘为人梯润物无声
——罗田县胜利中学马全胜老师师德事迹
“如果是阳光,我会让每一个心灵都暖意融融;如果是春风,我会让每一朵花儿都美丽绽放;如果是雨露,我会让每一棵小草都茁壮成长。”这是马全胜老师矢志不渝的追求,也是他躬耕一生的鲜明写照。
马全胜,男,现年58岁,现任罗田县胜利中学数学教研组长、九年级班主任、数学老师。从教三十八年来,他把根深扎在胜利这片红色的热土上,用真情书写教育春秋,用坚守绚丽无悔人生,用奉献呵护花香满园。
师路无悔铿锵行
1984年8月,从浠水师范后,风华正茂的马全胜作出了一个让人跌破眼镜的选择,放弃留城任教机会回到了家乡,成为胜利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。那一天,尽管父亲暴跳如雷,乡亲们也一脸嘲讽。在母亲的泪光中,马全胜毅然背起了简易的行囊。他知道,家乡的教育事业更需要他。
然而,醉后方知酒味浓,为师方知教书难。
学校条件差,生活艰苦,常常要像学生一样靠着家里带来的咸菜就饭。低矮破旧的宿舍四处漏风,冬天冷得像冰窖,夏天热得似火炉。更难的是,山里的学生基础差,有的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掌握不牢,教起来费神又费劲。
面对重重的困难,马全胜没有丝毫气馁,反而更加坚定了决心。
为了获得“全胜”,他全心全意地扑在教学中,钻研教材、备课讲课、批改作业、培优帮困。每个深夜,窗口的灯光中那个伏案工作的身影,在寂静的校园中构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他说,有底气的教师,才能教出有底气的学生;有才气的教师,才能教好有才华的学生。
为了增强自己的底气,马全胜老师从不敢停滞前行的脚步。日常授课之余,他主动参加各种岗位培训和网络研修学习,向实践学习,向同行学习,想方设法提高自我的素质和业务水平。为了上好一节课,他总是深入钻研教材,不断探索改革教学的方法及手段,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。他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,扎实地开展研究,不流于形式,不走马观花,积极撰写案例、论文,汇报研讨成果。他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精卫鸟,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翱翔。
2020年疫情期间,为了上好网课,57岁的马老师硬是放下身段缠着孩子学起了线上直播。平台操作复杂、硬件资源不足……青年教师们都喊头疼,可这些都难不住马老师。软件下载、直播操作、音频调节、线上互动,在孩子的指导下,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尝试和练习,他终于熟练掌握了线上直播技术,直播的网课得到了学生的喜爱。2020年11月,在罗田县中学数学网课教学大赛中,他教学的《弧长和扇形面积》荣获县级一等奖。
一份耕耘,一份收获。多年的学习、实践、反思和丰富的积累,马全胜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,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和赞扬。他的课很受学生们喜欢,所担任的学科连续多年考试成绩名列前茅,主讲的优质课先后荣获市县级一二等奖,撰写的多篇数学论文、制作的生物教学课件、命制的中考模拟试卷也多次斩获市县级奖励。
如今,马全胜老师已近花甲之年,他却仍然肩扛着胜利中学数学教学的大旗。毕业班数学把关教师,数学教研组长,九年级班主任,哪里需要他就哪里搬。虽然,粉笔染白了双鬓,时光苍老了青春,他那颗滚烫的心却依旧在热血沸腾。
爱如甘露育桃李
师爱是细雨,滋润孩子们干涸的心田;师爱是阳光,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;师爱是明灯,照亮孩子们前途的路。
从教38年来,马全胜老师一路撒播爱的甘露,倾情演绎师道。
“有我在,你们就不会辍学。”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,不知点亮了多少贫困孩子的前途。
山区经济条件差,实施义务教育 “两免一补”前,学杂费成了很多家庭中的沉重负担,很多贫困孩子不得不无奈辍学。
1987年9月开校后,马全胜发现班里的学生少了几个,上门走访,家家异口同声:“交不起学费”。家长和孩子无奈的眼神,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,他似乎看到了当年的自己。反复思考之后,他说服了妻子,决定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学生垫付学费。从此,只要班上有学生交不起学费,马全胜就会第一时间上门走访,并主动垫付。
然而,垫付容易讨账难。虽然自己的日子也不宽裕,面对困难的家庭时,善良的马全胜却怎么也硬不了心肠。能给就给,能减就减,确实拿不出的还是让欠着。每学期工资结算下来,到他手中总剩不了多少。三十多年来,从几十元到几百元,垫付的学费究竟有多少没收回来,马全胜自己也说不清。直到今天,他手里仍然还留存着一张张发黄的学费欠条。
从教以来,马老师基本上年年都担任班主任。班主任工作任务重、压力大,但他始终以一种乐观的心态、敬业奉献的精神,默默耕耘。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,面对着不同的学生,他首先努力寻找她们身上的闪光点,不偏爱、不歧视任何学生。他关爱护每一位学生,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,全心全意地呵护着。
2009年的一个晚上,班上的金同学在晚寝时不小心从上铺跌了下来,不幸摔断了腿。得知情况后,马老师赶紧跑到寝室,背起孩子亲自送到医院。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,年迈老奶奶又不识字,马老师就成了孩子的护工。喂水喂饭,端屎倒尿,从没干过护理的他,成天里里外外手忙脚乱。直到孩子的母亲赶回来时,医生和同房的病人才知道,原来这个细心的“爸爸”竟然是孩子的老师。
师爱是一束阳光,温暖了孩子的心房;师爱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,可以改变孩子的人生。
家住薄刀峰下黄家铺村的陈同学家境差,为了节省一点车费,上下学几十里的山路一直步行。2013年,从贵州远嫁来的母亲不辞而别后,家中更是雪上加霜。无奈之下,陈同学只得辍学回家。了解情况后,马老师不顾山路崎岖,骑着摩托车三次上门,软磨硬泡做通她父亲的思想工作,并包揽了陈同学在校生活费用,让她重新回到了学校。后来,陈同学顺利考上了县一中,如今大学即将毕业。
“没有马老师,就没有我的今天。”每当提起马老师,陈同学总是泪光闪烁,激动不已。
以身立教润无声
“师者,人之模范也。”
三十八年来,“言传身教”是马全胜老师一贯奉行的基本准则。生活中,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,时时修身自律。工作中,他团结同事,服从领导;勇挑重担,任劳任怨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,各种教育机构和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萌发,像马全胜这种优秀数学教师,自然成了他们高薪聘请的“香饽饽”,时不时就会收到各种盛情的邀请。妻子也动心了,一次又一次劝他趁着年轻赶紧跳槽。“去还是留?”不断抛来的“橄榄枝”,不断吹拂的枕边风,日日夜夜困扰着马全胜。闭上眼睛,一幕幕难忘的记忆就会在脑海里交织。他想起了当初放弃留城的抉择,想起了学生们如饥似渴的期待,想起了曾经许下的誓言。终于,他明白了,自己根本无法割舍乡村教师的情怀,离不开勤苦劳作几十年的学校,更舍不得朝夕相伴的学生。于是,马全胜在妻子的责怪下,回绝了游说的同事,依旧傻傻地固守在清贫的讲台上,像个陀螺一样在山乡中没日没夜地旋转。
马全胜时时处处身体力行、行为示范,为学生立起一面鲜活的镜子,指引他们健康成长。他说,什么样的老师,才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。
一次上课前,马老师一如既往地走进教室。不同的是,这次进去时,教室里乱糟糟的,纸屑到处都是,就像一个垃圾场。看到这一幕,马老师没有大声训斥,只是深深地看了大家一眼,然后默默地拿起扫把扫起地来。润物无声,风化于成。马老师的举动,立即震动了同学们的心灵,教室里短暂的鸦雀无声后,一个个争先恐后地站了起来,有的抢扫把,有的争铲斗,有的抬垃圾桶。不一会儿,教室里重又干干净净。更重要的是,从此以后,教室里再也没有了乱丢乱扔的现象。
今年五一,学校组织登山活动前,马老师已经感冒了好几天,头疼发烧,浑身酸软无力。活动那天,他照常按时出现在了教室。上山时,虽然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,他却依然咬紧牙关坚持。同学们感动了,原本想半途放弃的几个也暗暗打消了念头。大家奋勇向前,全班53人整整齐齐地站上了山顶。
玉壶存冰心,朱笔写师魂。马全胜老师用对教育事业的一腔赤诚和热爱,用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和爱护,在大别山下的红色土地上,竖起了一座“师道”的丰碑。
“优秀教师”、“师德标兵”、“十佳班主任”、“学科带头人”,一张张证书,一项项荣誉,既是他坚守一生的见证,更是他奉献一生的注脚。
老骥伏枥,壮心不已。虽然青葱染白,华年渐远,但是,看到一株株幼苗茁壮成长,看到一只只雏鹰展翅高翔,他无怨,也无悔!
他说:“既然选择了远方,我会毅然向前,直至奉献我毕生的力量。”